艺术教育必须回归素养本位

2019-08-19

    【评论】

      随着2019年度全国高校招生美术类专业的省级统一考试(又称“美术高考”)接近尾声,我们看到,今年报考美术专业的人数较之往年又有新增长。在全社会对美好生活有着广泛诉求的时代背景下,美术学科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
      然而,在我国大中小学的教育中,应试教育的现象长期存在,“考试”是焦点和重点,为了考试过关,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不重视,或者忽略了美育。

     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,很多孩子其实处于美术技能学习的初阶,眼里只有“美术考试”,看不到美术的“全景”。笔者在一些美术培训机构看到,老师对学生的辅导,例如对于画好五官、画好一双手等,似乎有着现成的教学“模板”。这最大的害处,是捆住了学生的绘画思维。仅仅从美术本身来看,如果停留在“画得像”“考高分”的层次,对于广阔的美术世界而言,仅仅是一个开头。从更深远的层面说,美术和其他技能不一样,按部就班、一板一眼是美术的大忌,美术作为艺术,最后比拼的是独特的创造性、超群的想象力和个体的思想性。此外,学习美术也不是一阵子的事儿,需要终生揣摩、琢磨,可谓艺无止境。

      从高校层面看,很多学校为了实现学科的综合发展,都开设了美术专业,但不能否认,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,各高校的美术学科水平并不均衡。一些考生“迷恋”所谓的名校,而名校未必在美术学科方面实力就雄厚。坦率而言,多数非专业性美术院校,美术学科建设起步较晚,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也不算明晰。

      美育的宏阔思想引领美术专业的航向,美术专业的发展充实着美育的广度深度,不可能人人成为美术家,可人人都需要美育素养。唯有如此,我们的人生才能得到升华。因此,倡导审美素养培养迫在眉睫。

      美育具有丰富的内涵,简单地讲就是审美教育,与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劳动教育并列,同时又是社会、学校、家庭,利用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、影响人、陶冶人的特点和功能,对人进行心灵塑造的教育活动,目的是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,使之和谐、均衡、健康发展。

      在我国,美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,在古代,“乐教”与“诗教”,对人起着熏陶、感化的作用,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。进入近现代社会,蔡元培是倡导现代美育的第一人,率先引入“美育”一词,强调美育“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”。王国维则干脆将美育与德、智、体三育并称“四育”,可见美育在他看来是何其关键。

     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,坚持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,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。”这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审美教育指明了方向。

      美育关乎人的全面发展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如果缺少了审美教育,我们的教育是不完善的。

      美与真为伴、美与善同行。美育不光是开展各类艺术普及教育活动,更要努力塑造美好的心灵和行为。美育既是学校之责,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。大力开始美育,是整个社会的刚性需求。从社会维度看,要广泛弘扬正能量,鼓励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从家庭维度看,培养良好的家风是关键,长辈和父母的优良品行,对于后辈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。另外,在经济收入普遍增长的今天,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,不搞攀比远离奢侈,崇尚节俭与朴素。从学校维度看,除了开展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,还应大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,并针对学生兴趣爱好,进行美术、音乐、影视、戏曲等艺术门类的常识教育,不断提升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。

      (作者:陈华文,系中国地质大学〔武汉〕党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副编审)


分享
写下您的评论吧